搜贴子 搜作者(贴子) 搜作者(回复)
锦州家教网首页 | 
社区首页 > 教师之家 > 浏览
楼主
[转帖]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
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,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、规范、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、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。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,对教育者有明显的“反控制”和“对抗”心理。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,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,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,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。因此,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,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。 一、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,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。 1.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,渐趋成熟,但心理却很不成熟。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,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。 (1)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,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,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“保护”,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。但是,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,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,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。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,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——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。 (2)强烈的好奇心,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,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,越想得到;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,越想接触。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,向往之情更为迫切,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,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。 (3)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,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,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、判断曲直。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,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;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。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、告诫看成是“管、卡、压”,是吹毛求疵,是对自己的嘲弄,是对自尊心的伤害,继而产生逆反心理。 2.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(1)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,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。这样的做法,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,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,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 (2)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,不能充分尊重学生,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,不问青红皂白,采取过激的措施;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,而是搞“满堂灌”“一刀切”,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,长此以往必然产生敌对情绪、逆反心理。 (3)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,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,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。这种矛盾行为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,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。 3.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(1)家庭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,形成孤僻的性格,产生自卑的心理;某些家长脾气暴躁,对子女要求过高,方法简单粗暴,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;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“太阳”,无原则地迁就孩子,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……其结果,都可能导致学生执拗、暴躁、易冲动、刻薄、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,稍不如意,就以吵闹、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。 (2)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,内容、形态、渠道也多种多样,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,都可能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,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,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。 二、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对中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,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,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,创造新知识。 1.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,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逆反心理中有逆向思维、创造性思维的因素,通过培养和引导,可促使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。如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,教师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,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,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;在教学中,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案。 2.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。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,不断完善自己,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,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。比如,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;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;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,克服自卑,树立自信;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、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、痛苦和自责。总之,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,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,既善于自我解脱,又善于自我振奋,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。 3.培养师生情感,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,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。 (1)教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,包括心理素质、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,要把关心、尊重、爱护学生放在首位,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。 (2)教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。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,教师要学会制怒,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,巧妙化解师生冲突。 (3)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,多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,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。这样,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,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,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。 (4)教师应充分利用“期待”、“暗示”的教育作用来增进师生的情感,赢得学生的信任,唤醒学生的潜力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,从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。 4.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积极向上的班集体,健康的舆论,团结友爱、自尊自重的班级,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,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。因此,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: (1)创造良好的班集体,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,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、学风。 (2)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,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。 (3)针对学生特点,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,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,提升品德,克服逆反心理,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。
作者:刘老师(121093)09-01-20 23:30回复此贴
1楼
[转帖]请善待学生的逆反心理

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,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既不平衡又易动摇,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渐趋强烈,容易产生逆反心理。所以,作为一名班主任,应善待学生的逆反心理。 一、全面了解,尊重学生。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,班主任不能“一刀切”。应运用“心理换位”,保持一颗“童心”,“相近的思想相吸,相反的思想相斥”。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,蹲下身子,平等地待人,走近学生,近距离接触学生,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的根源,才能因“事”施教,对症下药,帮助学生排遣对抗情绪,优化心态,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。 二、正确面对,合理疏导。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心理现象。其次,注重事实,和谐教育,合理疏导。面对“叛逆期”的学生,班主任要冷静,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,让双方都冷静下来。待急风骤雨过后再心平气和地对话、沟通,疏导,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。 三、家校合作,善待学生。 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诱因。如家长对子女的高期待、严要求等。班主任发现后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,加强沟通和交流,促成家校合作,帮助家长更新观念,走出家教的误区,在现实中架起家长与子女沟通对话的桥梁,善待学生,努力化解矛盾,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,重新弹奏出和谐的音符。经历一场心理磨合,天地更广阔,阳光更灿烂,生活更美好,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快快乐乐地成长。
作者:刘老师(121093)09-01-20 23:37回复此贴
共有回复1篇 1
回复内容:
百分·锦州家教网 ©2003-2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