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贴子 搜作者(贴子) 搜作者(回复)
锦州家教网首页 | 
社区首页 > 学生社区 > 浏览
楼主
[转帖]中等生常见的几种“亚健康”现象
“亚健康”在我国是1996年5月才提出的,它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疾病,但呈现出疲劳,活力、反应能力、适应力减退,创造能力较弱,有种种不适症状的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,也称为“机体第三种状态”、“灰色状态”。据在北京举办的“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”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,在我国,约有15%的人是健康的,15%的人非健康,70%的人呈“亚健康”状态。 接连送过几届学生后,老师们多会发现一个现象: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中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,往往是那些成绩较好或特差的,对大部分中等生却连名字也想不起来了。仔细想一下,中等生们智商虽不算太高,但有相当的理解、分析能力;功底说不上扎实,但有一定基础;成绩虽不优秀,但知道去学。所以老师们多认为他们本身没有什么问题,学习上不去是有客观因素,用不着太过费心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中等生们一直无法进一步突破、提高自己,难以改变那种半死不活、原地“踏步”的局面,说明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“亚健康”因素,正是这些“拦路虎”影响了他们的发展、成长。 春雪现象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古诗中常用这样的词语来赞美春天,但春寒料峭,三月里也会下“桃花雪”,春天的脸是说变就变。今天还是十几度,一晚上过后可能就降到零下,并且北风呼呼吹、大雪纷纷下,真有些寒冬腊月的味道。再停上一天,如果天又放晴,那你看吧,阳光一照积雪迅速融化,半天的工夫有的路面就干了。“来得猛,去得也快”,这正是春雪的特点,许多中等生在学习上也犯了同春雪一般的毛病:说学的时候,风风火火、全神贯注,但几天过后就没了耐心,又“外甥打灯笼——照(舅)旧”了。 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说: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,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”一个人时而勤奋,时而懈怠,没有恒心,是成不了事的。“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”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怎么能行呢!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于想不想得到,而在于有没有去做,在于能够坚持多长时间。 苏秦现象“头悬梁,锥刺股”,这是大家从小就耳熟能详的《三字经》里的句子,说的是战国时期苏秦的典故。据说苏秦在游说秦王失败后,回到家中,亲人都不认他。于是他连夜翻出书来研习,衣不解带,废寝忘食,累了就把头发吊起来,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。苦读一年后,他最终采取合纵之计,联手诸小国与秦国抗衡,身挂六个国家的相印。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“囊萤映雪”“凿壁偷光”等等,这些惜时如金、奋发图强的故事,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好例子。在现实中有很多中等生(特别是上进心很强的),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而拼命,一再延长学习时间,考前紧张焦虑,考后总对成绩不满意甚至自我惩罚,我们把种现象姑且称为“苏秦现象”。 应该说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已经给予了学生为数不少的学习时间,再一味地压挤课余时间,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正常的休息,甚至于关系到他们健康的成长、发育。开夜车远不及早起读书的效果好,在神经极度疲惫的情况下学习,收获是微乎其微的且会带来第二天的萎靡不振。 影子现象 当光线照射到你身上,就会有一个影子时时跟着你:你走它也走;你停下来它也停滞不前;你站、蹲、蹦、跳,它都“依葫芦画瓢”地跟着。词语“形影不离”“如影随形”,说的都是影子会一直跟着身体。每次考试之后老师多会找一些成绩突出的学生,给大家介绍一下学习经验,在日常教学中也时时号召向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看齐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,但向别人学习要有选择地吸收,如果原样照抄照搬,那就犯了“教条主义”的错误,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了。 《庄子·秋水》中记有一个“邯郸学步”的故事。那个后来只能爬着回去的燕国人,看到赵国人走路好看就在后面跟着学,结果不但没学会,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。 当然这只是个寓言当不得真,但它揭示的问题是深刻的。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借鉴他人的好技巧、好见识、好法子,但也要有自己的主见,有自己的方法,如果失去了自信心,只是盲目地参考别人的做法,最终只能处处“捉襟见肘”,怎么也跟不上别人的步伐。要敢于肯定自己,不然有时对的反而由于自己的不自信而改错了。再说今天这个人说应“这样”,明天那个人又说当“那样”,你听谁的好呀,结果只能是左右摇摆,成为一个无根的轻飘的影子,迷失了本来的自己。 袋鼠现象 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、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,所有袋鼠,不管体积多大,有一个共同点:后腿长并且强壮有力,前腿短小。我们用它来借指中等生在学习时,各科不能同步发展,一门或几门功课跟不上进度而“瘸腿”。 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以水桶最高处为准,而是由最低的那块板子说了算,心理学上称之“短板效应”。 有一个人出现失误,乐队就演奏不出美妙的旋律;有一个齿轮松动,整台机器就可能报废。学习也是一样的。学生要树立全局意识,不能任凭爱好、兴趣去学,顾此失彼;现代国际交往流行“优势互补”,同学之间也要多进行双双受益的合作。 漏斗现象 漏斗上面放入的东西,会通过它下面的开口一点不剩地漏下去。中国古代常用它装上水或沙子来计时,现在多用来向一些口径比较小的器皿里倒东西。中等生“亚健康”状态中的“漏斗现象”,指的就是这种一边进一边出,最后什么也没落下的情况。 心理学关于遗忘的理论中有“艾宾浩斯曲线”。它指出一个人所学的东西为100的话,如果不及时回顾、复习,一两天后它就只剩下15%的内容。 牛对吃进去的草要不断反刍,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,孔子也说“温故而知新”。荀子在《劝学》中反复告诫人们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有的人并未吃什么好东西,但照样心宽体胖、容光焕发;有的人天天改善生活,却依旧瘦弱多病、弱不禁风。奥妙就在于人的吸收能力。 学习一定要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,只追求速度是错误的。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消化、吸收,就白白浪费了自己大量的努力、精神、时间等等,成绩自然也不会太理想。 蝜蝂现象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。爬行时遇到东西,总是抓取过来,放在背上。它的背不光滑,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,越积越多,它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。有的人可怜它,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。可是蝜蝂一旦能爬行,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。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,用尽了力气也不肯停下来,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。(柳宗元《蝜蝂传》) 这种状态和“漏斗现象”正好相反,不是吸收得太少而是太多、太过于琐碎了,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。《三国志》记载诸葛亮读书“独观其大略”,陶渊明也在《五柳先生传》中说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。现阶段中学教材的很多内容只要求学生识记、掌握,不必去作过深、过细的追究。因为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、总结,我们现在显而易见的道理,从前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辛勤努力,即便是现在,很多东西专家、学者们还是有争议的。我们主张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,但这也要力所能及,如果对旮旯缝里的一些细枝末节也要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话,就有些钻“牛角尖”了。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走进去,也要带领他们走出来,避免那种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的情况。不然,学生也会像蝜蝂一样被累坏了。 以上我们简单扼要地列举了六种中等生常见的“亚健康”现象,前三种是学习状态上的,后三种是学习方法上的。 这些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人忽略的,也正是因为它们有相当的隐蔽性,所以解决起来就不那么轻而易举了。 虽说“解铃仍需系铃人”,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学生自己,但作为老师,我们也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,这样学生们才会尽早“破茧成蝶”。
作者:刘老师(121093)09-01-20 23:35回复此贴
回复内容:
百分·锦州家教网 ©2003-2015